【簡介:】 生產率一般指單位設備(如一臺機床或一條自動生產線)或設備的單位容量(如高爐的每立方米容積),在單位時間(如一小時、一晝夜)內出產的合格產品的數量。如果指每個工人在單
生產率一般指單位設備(如一臺機床或一條自動生產線)或設備的單位容量(如高爐的每立方米容積),在單位時間(如一小時、一晝夜)內出產的合格產品的數量。如果指每個工人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合格產品數量,則稱為勞動生產率,它是衡量生產技術的先進性、生產組織的合理性和工人勞動的積極性的指標之一。
由于所考察的生產要素或測定方法的不同,生產率可分為若干不同的種類。
1.按生產要素的種類分類。單獨考察某一種生產要素,用其投入量作為生產率公式的分母,所得到的生產率稱為該要素生產率。舉例如下:
(1)勞動生產率:用勞動消耗量作為總投入計算的生產率,如多少元/(人·年),多少臺/(人·年);
(2)資本生產率:用折舊費或者固定資產面值作為總投入計算的生產率;
(3)原材料生產率:以投入原材料量作為總投入計算的生產率,如多少元/噸(鋼材);
(4)能源生產率:以投入能源量作為總投人計算的生產率,如多少元/度(電)。
2.按生產要素的數量分類。根據所考察的生產要素數量多少,生產率可分為以下幾種。
(1)單要素生產率:只考慮一種資源投入所計算出的生產率,即產出量與這種資源投入量之比??梢钥闯?,前面所述的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原材料生產率和能源生產率均屬于單要素生產率。
(2)多要素生產率:考慮多種資源投入所計算出的生產率,即產出量與多種資源投入量之比。
(3)總生產率或全要素生產率:考慮全部資源投入所計算出的生產率,即產出量與全部資源投入量之比。
3.按測定方式分類。在進行生產率測定時,我們不僅要測定現期生產率水平,而且將現期生產率同歷史上最好水平或某一特定時期生產率水平進行比較,以考察生產率是否提高,變動趨勢如何。于是,又將生產率分為靜態(tài)生產率和動態(tài)生產率指數。
(1)靜態(tài)生產率:某一給定時期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也就是一個測定時期的生產率絕對水平。
(2)動態(tài)生產率:一個時期(測定期)的靜態(tài)生產率與以前某個時期(基準期)靜態(tài)生產率的比值即稱為動態(tài)生產率指數。動態(tài)生產率反映了不同時期生產率的變化。指數大于1,表示與基準期相比,現期生產率提高了;指數小于1,表示與基準期相比,現期生產率降低了。